2014年7月,马栏监狱搬迁到了咸阳市,这实现了监狱警察几代人出山进城的梦想,但留守在原地的七监区却成了监狱党委念念不忘的关注重点。监狱机关转移,大批警力撤离,仅余的二十多警察能否担当起保安全、促发展的重任?在这人烟稀少的子午岭群山之中,留守的警察们众志成城,乐于奉献,使监区从2002年起连续15年实现“四无”,留守期间连年被评为优秀单位,用实际行动向监狱党委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申文豪正是警察队伍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申文豪任七监区管教员,自己长年累月地工作在陕西,其妻子是新疆女子监狱的一名警察,两岁大的儿子却由居住在河北的父母带管,一家三口三地长期分居,眼看着其他警察陆续轮岗离开了这里,而他却舍小家为大家,任劳任怨地坚守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到近二百名罪犯的管理教育工作上,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被监狱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入监教育 对症下药
罪犯厉岳因投放危险物质罪被判刑四年,刚入监时,他心如槁木,万念俱灰,既不认罪服法,也不好好改造,受到警察的批评后,他不但毫不悔改,反而屡次找机会要自杀。申教员不厌其烦地找他进行个别教育,告诉他,如果觉得自己的案件有冤情,罪犯也有依法申诉的权利,又何必为了这个心结而自寻短见呢?厉犯深受启发,把写好的申诉材料交来,申教员又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转交。为了彻底打消厉犯的轻生念头,经监区领导同意,申教员又主动联系旬邑县法律援助中心,聘请几位资深律师进监向罪犯传道、授业、解惑,并对厉犯进行专门的法律援助服务。当听到律师们井井有条的讲解,厉犯的心里豁然开朗。有一位律师详细记录下他的案情,为他出主意、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他悲观的情绪逐渐消失。目前,厉岳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加入到了积极改造的队伍行列。
出监教育 语重心长
2016年9月13日,家住蓝田县的张朋利兴高采烈地通过亲情电话告诉母亲,自己明天就要刑满出狱了,但母亲却不许他直接回家,让他在西安工作的堂兄处暂住几天。这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张朋利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母亲却欲言又止,挂断了电话。在一旁监听的申教员捕捉到这一反常现象,便找张朋利进行长谈。张朋利说,他猜测家里出了什么事,母亲怕他刚出狱回家,又惹祸殃再进监狱,所以才让他这么做。张犯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六年,在服刑期间,脾气暴躁,有打架斗殴、抗劳抗管的现象,而今即将释放,却又面临考验,这怎么能不让人担忧?申教员试探性地问道:“如果你家里真有什么事,你该如何处置?”张平利握拳咬牙说:“男子汉应该顶天立地,谁若欺负我家人,我就饶不了谁!”申教员告诫他要吸取失足教训,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摔跤,并再一次给他讲伤害罪的危害性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劝他遇事要理智冷静地处理,在自己和家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时,要找村委会和当地派出所依法维权。张朋利想了想,点头称道。张犯走后,申教员拨通了其家的电话,从张母口中得知,因为邻居正盖房,为宅基地界桩和张父发生争执,张父被打伤住院。申教员介绍了张朋利在监狱的改造表现,希望张母能管好儿子。几天后,申教员再一次打电话得知,村委会已经把事情调解后妥善处理,张朋利再没有动手伤人,他正在医院准备接父亲出院。放下电话,申教员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监区小报 春风化雨
在工作中,申教员发现这里环境偏僻,信息闭塞,罪犯的文化生活匮乏,精神世界空虚,便于2016年伊始,他向监区领导主动请缨,编起了《马栏新声》。苔花小如米,也学牡丹开,这份狱内小报就像一株小花,为监狱文化的园地增添了一分春色,为留守点的罪犯送来一抹花香。
《马栏新声》每月一期,分狱园新风、给亲人的话、深度好文和狱园撷英四个版面,以服刑人员投稿为主,主要反映监区的新人新事,反映服刑人员认罪悔罪、努力改造、思念亲人和渴望新生的心声,向人们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报中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捷报、点赞台和曝光台栏目,监区对评选上报的省级和监狱级劳动能手、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及近期申报的减刑、假释人员等名单在捷报及时公布,号召广大服刑人员见贤思齐;又将服刑人员的内务分整洁和较差的各选四名以照片的形式分别陈列在点赞台和曝光台上,对比明显,表先促后。《马栏新声》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办刊一年多来,成为广大罪犯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一期期小报,就像一场场春风,驱散了罪犯心头的寒冷,促使他们冰冻的良知复苏;一期期小报,就像一场场春雨,滋润着罪犯干枯的心田,期盼着未来的一片片新绿。
(供稿:马栏监狱李新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