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监狱警察抄录《梁家河》书法作品展第3期

监狱警察抄录《梁家河》书法作品展第3期

时间: 2018-08-21 10:2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你好,行书

你好,草书

你好,隶书

你好,楷书

你好,水墨之美,魏晋之美

你好,伏案之美,挥毫之美

愿你们

修我心,养我性

 

李传芳  作品

 

释文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

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

那时因为不通电,天黑后不久,整个梁家河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没有人知道,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

习近平常常看书至深夜,一边抽烟,一边看书。九分钱一包的“羊群”牌香烟,有时陪伴他一晚上。后来,梁玉明在福建见到习近平时,他已经把烟戒掉了。

作者简介

李传芳,1958年出生,海南省儋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书法家协会理事。曾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孔子学院教书法,师从欧阳中石学书法达四年多,现任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

吴海江  作品

 

 

释文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

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启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走进新时代,这个被习近平视为第二故乡的小山村,正在续写着令人向往的新篇章,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

作者简介

吴海江,陕西省雁塔监狱警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

 

王孔明   作品

 

释文

修身篇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

那时因为不通电,天黑后不久,整个梁家河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没有人知道,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

习近平常常看书至深夜,一边抽烟,一边看书。九分钱一包的“羊群”牌香烟,有时陪伴他一晚上。后来,梁玉明在福建见到习近平时,他已经把烟戒掉了。

看书用的灯是自制的煤油灯,灯身是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的。在墨水瓶里倒入煤油,瓶口垫块铁片,铁片中间打个孔,穿上粗一点儿的棉线当捻子,就做成了煤油灯。捻子头是灯芯,灯芯不能大,得调小一些,大了费油。

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

那“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武晖从习近平那里借阅了《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等书。

作者简介

王孔明,男,1971年7月生,陕西省铜川监狱警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榜书协会理事。书法作品曾获陕西监狱系统书画摄影比赛一等奖。

 

邓博  作品

 

释文

习近平也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

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作者简介

邓博,1962年出生,陕西户县人,陕西省监狱管理局警察,平时喜爱书法。

辛柯南   作品

释文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作者简介

辛柯楠,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陕西省汉中监狱警察,汉中书法家协会会员,平日酷爱书法。曾获得陕西省监狱管理局“中国梦 劳动美”书法摄影大赛三等奖。

程景锋   作品

 

释文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陕北高原给了我—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习近平

习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

习近平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时常关注、关心心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

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他实在没办法了,就给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就给他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去治病。在福州治疗期间,习近平只要在市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床前来一趟,对他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有了好转。要回陕北了,习近平给他买了飞机票,还把2000元钱塞到他手里。吕侯生激动地说:“近平,真不好意思呀,这一趟花了你几万块。”习近平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

1999年10月底,吕侯生在太原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闻讯后,支付了全部医疗费,还联系当地干部帮助照顾他。“习近平待我可好哩,为我这腿费了不少心。”吕侯生提起这事就眼眶发热。村民梁耀才的妻子病重,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元。

2015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梁耀才握着习近平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谊永远忘不了。”

梁玉明曾多次去看望习近平,每次见面,习近平都要把村里的人和事细细问一遍。乡亲们的生活有困难,他就感到揪心;乡亲们的生活好一点儿,他就感到高兴。

习近平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对此,习近平说:“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铁锁”武晖说:“村里的老乡乡有困难找他,他都会帮助。只要写信他就回复。”2000年武晖去福建,习近平请他到家里吃饭,彭丽媛亲自下厨。“她也很关心农村人,尽量考虑我们陕北这边的口味。”武晖说。

2009年11月,习近平到延安考察,因为行程安排得很紧,没能到梁家河来。但是,他把当年的“小伙伴”梁玉明、石春阳、王宪平、武晖等人请到了延安叙旧。其中的王宪平和武晖,习近平邀请时没写大名,直接写的是“黑子”和“铁锁”。座谈时,习近平一再嘱托大家:“多为梁家河出主意,协助石春阳把村里的事办好。”

习近平的深情厚谊,村民们念念不忘。他们动情地说:“习近平的心一直在梁家河。”

作者简介

程景锋,男,汉族,1975年3月生,中共党员,陕西乾县人,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察。

陈久平   作品

 

释文

梁家河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

作者简介

陈久平,男,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察。 

 

毛兆权  作品

 

释文

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

作者简介

毛兆权,贵州开阳人,1984年9月出生。陕西省汉中监狱警察,中共党员,汉中书法家协会会员,汉中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