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有两句话特别流行:一是“不忘初心”,一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每每听到这两句,我心里就会有个小小的声音在嗡嗡:咱有初心吗?归来仍是少年?不就是“老黄瓜刷绿漆”嘛。一次难得的业务培训,让我终于想明白,到底是什么让我对这话又感动又酸楚。
起因很简单。九月份开始,我有幸被司法部选派,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涉外法律培训。在而立之年重回校园,让我重拾了少女时代的心境。扎在正值青春的学生堆里,听着他们为作业、为考试、为就业发着愁,我们这群“大人们”却开始回忆起自己的18岁:高考季的时候,我们都想了什么?
很遗憾,好像除了好分数,想的东西并不多。学校和专业,爹妈、老师给定了;思考未来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在分秒必争的高三肯定是奢侈的浪费。所以,细细回忆当年之后,我好像很难确定,年轻时,是在哪个时刻、哪个场景下,我曾认真地思考过,自己该怎么度过那只属于自己的、无比宝贵的一生。
大概正是因为如此,每每听到“不忘初心”这话时,我都有一些汗颜和惶惑:我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呢?或者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会特别羡慕那些或为申请国外高校而准备文书,或为得到一份好工作写满面试计划的孩子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回望自己的来时路,我是多么希望在他们这个年龄,我能认真地想一想:我之前的18岁的生活,以及我未来的几十年的人生。我想,那个时刻、那个场景下思考的初心,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有生命力的吧。未来的日子,也许会有变化,也许从未达到,但在某个时刻回忆时,一定会有温暖的感觉。甚至,在人生某个重大的选择时,因为回忆起这个“初心”,也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而所谓,“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想,绝不会是你逐渐发白的鬓角、额头眼角的皱纹,而是你少年时期在心里种下的那粒种子,并没有随着时间逐渐埋没,相反,它伴随着你的成长,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除了初心,能让你“仍是少年”的,应该还有一种少年才有的面对生活的态度:一切皆有可能,just do it。我觉得,相比初心,这种态度在中国的气氛中可能更为难得。因为我们习惯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什么年龄该有什么样的状态。比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好像没有什么不对,但总觉得有些遗憾:为什么要用年龄来约束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呢?
想起《悲惨世界》中大E的扮演者MM:年轻时是游吟诗人,读完大学就去了华尔街,喜欢音乐就辞职去演《悲惨世界》,不想演了就接着隐匿生活,想当律师五十多岁去读法学院拿律师执照;想起在北京刚刚认识的一位朋友,因为喜欢电影和音乐,三进三出公司:有钱的时候就出去拍电影搞音乐,没钱的时候就回来挣钱,奔四的年龄依然在不安(靠)定(谱)的生活中乐此不疲;想起我们的夏老师,二十几岁小姑娘时,做过毛主席、周总理的外事翻译,去过非洲,到过欧美,身为一个细腻的上海人,最终在凛冽的京城安了家,教学生、当老师、做着料理,听着自家先生的钢琴伴奏,每年坚持度假,八十岁的年龄依然朝气蓬勃,让我都不好意思用“高龄老人”来形容她。
而这些人,才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我多希望自己能活成他们的样子。
我们常常在如烟尘世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2019年全国人民好像都陷入了悲喜交加的情绪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不断努力挣扎,然后因为生活做出一次次让步和改变。这个2019年,你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但不论什么,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有多难,有多远。不管你经历过多痛的事,到最后都会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光和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取人生、创造历史。”如果只是走前人走过的路,那是对时代责任的漠视,等同于倒退。
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2020,无论是我这个家已成业未定的妈妈,还是一屏之隔的你们,都应该去寻回,或者确定自己的初心;并且,不论环境、年龄,努力去做那个坚定而无畏的少年。
(供稿:花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