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趁去成都出差的机会,我取道江油,看望了三十多年未曾谋面的伯父。
伯父离开家乡时尚未成年。我对伯父的印象,仅仅局限于他多年前省亲时的一张老照片。清瘦,但精神矍铄。六年前,伯母病逝,不知老人家一切可好?
听父亲讲,伯父早年很好读书。无奈家庭贫寒,伯父勉强读完初一就失学了。生存的艰辛和对命运的不屈,最终促使伯父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奶奶因此大病一场。
伯父先从洋县独立营编转到驻汉57师,后来北上陕北。朝鲜停战后,部队奉命整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于1956年转战南下到四川,参加石油会战。体弱多病的爷爷和裹着小脚的奶奶得知伯父的部队要辗转经过汉中进入四川,从洋县老家徒步走了一天,在部队必经之地——汉中褒谷口苦苦守候了三天三夜,终于相见。老少三人在寒风中团聚了不到半个小时。帮助母亲梳理过被山风吹乱的白发,伯父不忍再回望老人一眼,匆忙跟上远行的队伍。这一别,四川至陕西老家,就成了一家人多年难以横渡的人间天河。
后来,伯父就在江油扎了根,安了家。从普通战士,到钻井工人,再成为党员干部。伯父在转战南北的风雨中磨砺着自己,奉献着自己,直到在川西北气矿宣传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那双手,曾经握过笔,扛过枪,抡过锤,杵过钻,饱经沧桑。在隆隆的钻探声中,在挥汗如雨的辛劳里,伯父和战友们一起将偏僻荒凉的作业区逐渐打造成了美丽的绿洲,实现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创业兴国的梦想。
受行程所限,我只有短暂的探访时间,因此我起得很早。走在丰茂的榕树林荫下,浏览着江油城市的园林风物。从昂首问天的诗仙太白雕塑中,从庄严巍峨的红军纪念碑上,从鳞次栉比的楼宇间,我试图探寻伯父定居于此的心路秘密。
借着手机导航,我顺利地到达中油涪滨花园。幢幢高楼,绿树掩映。老远就看见伯父在八楼的阳台窗户上向我挥手。“娃,太辛苦你了!”那声乡音依稀的问候,瞬间让我心底潮湿,眼底发热。我们紧紧相拥,一时竟无语凝咽。这个久违的拥抱,让我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渴盼,也让我的心里更多了一份愧疚和歉意。
伯父自从五年前冠心病发作,加之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老毛病,频繁住院,便很少出门。“那些年,部队拉练、野外勘探、钻井施工,啥苦都吃过,我都挺过来了!没想到现在这条件优越了,日子好过了,反倒毛病不断。真是老不中用了!”
我明白,八十四岁高龄的伯父,是不服老啊!当年他就是籍着那份执著的追求和创业的豪情,勇敢地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后来又换下戎装、扎根油田,创出了一生期盼的新天地。从他那厚厚的荣誉证书里,从他创作发表的诗文中,从他挥毫泼墨的卷轴上,从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里,我一次次地品读到伯父创业和持家的坚韧和艰辛,读出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活的热爱,读到了余霞满天、家国天下的豪情。
伯父从十六岁离家入伍,到如今耄耋之年,扎根石油、献身石油事业已近六十年,雄心不却,无愧韶华。无法想象,有多少老一代石油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至此,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着川西北这片热土,奉献了他们的一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用勤劳和智慧再造一个个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