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崇林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尚崇林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 2017-01-04 10:38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家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人文教养,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它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言行举止、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唯其如此,《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规范本,在我国流传久远,曾被万千家庭和私塾当成儿童的启蒙教材。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告诫后人:“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幸福、和谐、美满、昌盛的法宝。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形成的好家风瑰丽多姿、气象万千,让中华大地生机盎然、百花竞放。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红色家风,体现在信仰、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廉洁自律、亲情友情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群体意识和政治品格,是他们为家人、后世和社会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照耀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秉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对待子女总是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周恩来同志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陈云同志为亲属定下“三不准”: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于若木(陈云夫人)回忆说:“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1962年,焦裕禄教育女儿:“你不能因为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就高人一等,你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其子焦跃进说:“当年父亲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是焦裕禄的血脉传人,一定接好父亲的接力棒!”“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对我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对我是一种鞭策,我绝不能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杨善洲严格到女儿陪他看病也不能搭“顺风车”,他的谆谆家训、磊磊家风,奠定了子女的道德基础,也塑造了后代的气质品格。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习近平同志注重品德修养和意志砥砺,为全党全国树立了标杆,我们可以从2001年10月他写给父亲的信得到启发:“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红色家风满含着革命家庭的亲情与关爱,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是感动和教育后人的好教材。我们敬仰,赞赏,甚至膜拜,更重要是对红色家风和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心向往之”,见贤思齐,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奋力传承爱国、孝老、慈幼、勤俭、立志、自律、仁爱、进取等重德修身思想,久久为功,中华文明定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