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篮球·爱

篮球·爱

时间: 2019-05-15 11:24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2018年新录监狱人民警察的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工作中展现青春担当?五四青年节前,我们富平监狱青年警察走进三原县东周儿童村,这次爱心活动似乎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认识了一个名叫“小石”的小男孩,今年16岁,在特殊环境中长大的他有点叛逆、有点酷,不喜欢与别人多交流,相比于同龄孩子来说,更加早熟、更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所在的三原县东周儿童村,目前有40多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生活于此,小石便是其中一员。

第一次见到我们这些“大朋友”,这里的孩子有点拘谨,为了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我们与大家一起跳兔子舞、一起表演节目、一起讲故事、一起学习成语、一起放风筝,但在这些活动中,小石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依然酷酷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与小伙伴讲着调皮的话。

我们带来了书籍和日用品等礼物,村主任说:“小石,这几个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认识你爸爸哩。”小石没有特别的情绪波澜,只是默默地主动上前帮忙搬着东西。

孩子们好奇地围在我们带来的礼物旁,而小石却低声说:“我只喜欢篮球。”

“我也是球迷。”我们当中有人说。

“那咱比试比试。”小石兴奋起来。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看得出来,小石娴熟的技法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虽然小石输了比赛,但他依然表示不服,下次还要再战。

我们把篮球送给小石,他却说:“篮球要跟大家一块玩,不能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善良淳朴、乐于分享的品质依然留存在小石身上。或许是因为小石记得父亲在电话里给他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想,这或许是小石父亲最深刻的人生体验,也是最想对儿子说的话吧。

小石6岁时,他的父亲石某到富平监狱服刑,可以说,这么多年,石某错过了孩子很多重要的成长期。出发前,我们与石某进行了一次沟通。起初,石某非常抵触,也不愿与我们多讲复杂的家事与孩子的事情。但通过多名干警与他耐心地谈话,石某逐渐理解监狱干警的良苦用心,一夜深思后,主动表达想为孩子缝件衣服送给他。

我们特地为石某拍摄了一段视频,有一个打篮球的场景,他说:“儿子喜欢篮球,我也学着打篮球,希望自己好好改造,早日出来陪儿子打一场篮球赛。”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放学后,即使家里没有爸妈的身影,我也会看到这样的字条:“爸妈要加班,饭菜在锅里热着,吃完了抓紧时间写作业”。可怜天下父母心,亲情没有界限,对高墙内的服刑人员来说,改过自新的内生动力,不仅有自我的醒悟与救赎,也有对家人的挂念与责任,亲情永远是点亮人生的明灯。

我们与小石单独聊天时,问他:“你想见爸爸吗?”小石说:“不想。”但当小石看着短片里的父亲,听着父亲对他说的话,穿上父亲亲手缝制的衣服时,他沉默了,在他的眼神中,折射的是对父亲怀抱和对亲情的渴望。离开时,小石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与我们挥手告别,而是用篮球宣泄着自己的情绪,我不知道我们此行让他的顽皮有多少改观,也不知道他能否记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至少我知道,他还在等着一场渴望已久的篮球赛。

那天起,小石的身影和儿童村孩子的面庞,一直在我脑海里久久不散,更让我加深了对家庭、对亲情、对警察使命的感悟。如今,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分析让监管安全系数大大提升,智慧监狱建设成效喜人,但总有一种改造手段是科技不能替代的,那就是亲情的力量。许多服刑人员就是因为亲情的缺失,才使改造之路坎坷不平;许多服刑人员的子女就是因为亲情的缺失,才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正是因为感受到这种缺失的痛,我们青年干警这一次才勇敢地跨过爱与罪的界线,作小石与父亲之间的“篮球”,让亲情穿越高墙温暖内外,赋予服刑人员重获新生的力量,赋予服刑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动力!

监狱门口从来不写“欢迎光临”这几个字,但是对这些非来不可的人,我们依然会倾尽全力,用最大的耐心和包容来教育转化,希望他们早日回归社会,不再辜负爱的守望。而在执法的道路上,我们青年警察会沿着老一辈监狱工作者铺就的道路,忠诚奉献,勇于担当,用自己的坚守和努力,为社会的平安和谐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供稿:富平监狱 姬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