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农历9月23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秋天正渐渐褪尽它的最后一抹色彩。在陕北佳县偏远山村的一户人家的土炕上,伴随着“哇呜哇呜”的哭啼声,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个男婴就是我。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年代。家家缺吃少穿,户户缺医少药,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小小的风寒很可能带走一个鲜活的生命。所以,农村人能多生就多生,以防将来万一哪天时运不济夭折一个,娘老子也不至于伤心欲绝。由于人们生活普遍以种地为生,男子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因此,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女孩子嘛,养活大了终究是人家的人。
日子虽然艰苦,但是邻里之间走动得勤快,相互帮助,和睦共处。小到针头线脑,大到犁辕架车,只要开口借,自然不会让对方跌到地上。苦尽甘来,大家始终乐观自信地憧憬着:苦日子总有一天会过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那是迟早的事情。
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年轻的父母对我疼爱有加。但短暂地喜悦过后,面临着如何解决喂养的大问题。大概是哺乳期营养不良的缘故,母亲没有奶水喂养我。二姨经常半夜得给我喝两、三次奶粉,才能止住我不停地啼哭。从第四个多月起,改喂微甜的米糊汁。等我满周岁后,母亲找来一根细窄的军绿色带子,一头系在我瘦弱的腰间,另一头紧紧地绾在下炕圪崂的一尊威严的小石狮子上。母亲成天有做不完的家务活儿。隔壁邻居的伯母和记玲姐时常过来逗逗我,或者抱抱我,日子倒也过得飞快。
陕北的土窑洞冬暖夏凉,格外舒服和踏实。直至全家搬进另外一院土窑洞几年之后,才听大人们说起生我的那孔窑洞是记玲姐家的。从我记事起,我便叫她“侯姐姐”(陕北方言,侯即小的意思)。我跟屁虫似的,总喜欢追在她的身后。如今多少年过去了,“侯姐姐”这个称呼始终未改。记玲姐学习特别吃苦,后来顺利考上了小中专,是母亲张口就来教育我们学习敬佩的榜样。说是院落,其实就是两孔陈旧的土窑洞而已。左面窑洞内侧的一面墙壁上,因年久失修,裂开了拳头宽的一道缝隙。父亲请匠人在缝隙处箍牢一根又粗又长的槐木,他才彻底安下心来。这孔窑洞专门用来存放零七八碎的家什。右边窑洞是全家日常起居真正生活的地方。虽然缺东少西,但是母亲把家里院外、角角落落经常收拾得干净整洁。
每天夜里上灯前,母亲把一块柳木栅栏隔挡在院门口,用一块很重的块石横压在栅栏中央的底部。靠窑洞的右侧墙外,厚重的石头垒砌成一条四十多米长的拱字形涵洞。每当下雨天气,四面八方的水流汇聚一起,形成一道混浊的瀑布。山洪从上面咆哮着涌进涵洞里。白天,巨大的轰鸣声让我心神不宁。黑漆漆的夜里,当我听到屋外的山水声响,内心不由自主地恐怖起来,使劲把被子裹得更紧些,乖乖地依偎在母亲身旁一动不动弹。母亲看出我的胆怯,不停地轻轻抚摸着我的头部,哄我渐渐进入梦乡。
大人们白天地里干活,晚上母亲就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穿针引线、缝补衣物。偶尔有飞蛾直直地扑在灯芯上,呛人的油烟把母亲的两只眼圈熏得发黑。我豁牙露齿地笑,母亲也开心地笑。七岁的时候,该到我上学的年龄了。母亲找来零碎布片,精心给我缝制了一个让同学们非常羡慕的五彩新书包。穿上兰色的新衣服和千层底的新布鞋,我兴高采烈地去上学喽。一、二年级的学生石桌石凳,共用一间教室和一块黑板。一年级的同学上课时,二年级的同学都反向坐着;二年级的同学上课时,一年级的同学同样都反向坐着。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木桌木凳,才有资格坐单间教室。每天放学整队回家,孩子们齐声高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走出校园没几步,四下散开,全都朝家的方向狂奔而去。二年级下学期,我非常自豪地带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我是多么渴望早早读到三年级啊!
在这个仅有几孔窑洞的简陋的村办小学里,我度过了人生当中最快乐的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
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一天当中在学校里最幸福的时刻。下课铃一响,各个年级的学生迅速跑出教室,玩各种各样的游戏。高年级的同学抢占乒乓球案,用自家木制的很不标准的球拍对打起来;有的三人一组玩丢沙包的游戏,中间的人被打中时换到边上;有的玩官、打、抓和跑“逮坏人”的四人组游戏,大家都喜欢伴演当官的角色;有的两人一组,用手抬起自己的一只小腿,呈三角状与对方互顶,这种“顶牛”游戏,被顶倒在地的一方为输;有的两人或者三人,圪蹴在地面,青蛙般一跳一跳地玩“弹杏核”的游戏,谁弹中杏核归谁所有;女生们通常喜欢玩跳皮筋、踢毽子和“割韮莱”几种常见的游戏。长一双大花眼的小姑娘芳芳是我们班踢毽子的超级高手,平时文文静静的她每次踢起来一歇不停地能踢一百个以上,无人能及。金色的童年,说不完童趣。农村孩子有着城里孩子缺少的丰富多彩、开心快乐的乡间情趣。记忆里五花八门的各种游戏,令人眼花缭乱,实在不胜枚举。
最难熬的日子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冬季。那个年月,孩子们普遍棉衣里面不穿背心,不穿线衣线裤,也不穿裤钗。上茅厕就地取材,用的是相对绵软的黄土圪塔代替卫生纸。气温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八摄氏度左右,冷风无情地窜进孩子们的体内。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个个缩成团把双手拥进袖筒里,牙齿上下咯噔噔打颤,浑身冷得瑟瑟发抖。嘴唇、小手和脚后跟每年都会被冻裂,一道缝一道缝钻心地疼,走起路来痛苦难言。母亲把凡士林涂摸在我身上的每一道伤口处,等待它自行愈合。放学回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快速地脱掉布鞋,直奔上炕,日急慌忙地把双手和双脚轮番伸进炕头的被子下面取暖。家的感觉真好!冬天就要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八岁起,我第一次跟着大人们到沟底的石井里去挑水。水是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清洌可鉴,纯净可口,夏季生喝也不会闹肚子。刚开始时,母亲用两个刷洗得干净透亮的空酒瓶,拿细尼龙绳拴在棍子的两端,我乐得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到后来,母亲到集镇上买回两只小铁桶,请村上的木匠根据我的身高专门订做了一根小小的扁担,千叮咛万嘱咐,打发我独自去挑水;再后来,我的水桶变得更大了,扁担也更宽了,挑起来也更吃力起来。从石井到我们家,先走完一条崎岖陡峭的长五百米、宽不到一米的石子路后,土路才渐渐宽阔平整起来;途径庄严肃穆的龙王庙和熟悉的校园操场,再上一道二百多米长的缓坡,深一脚浅一脚地一担水终于挑回家。每一趟下来,我至少途中得歇上三歇。不管春秋冬夏,时常累得我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苦涩的岁月,村里的孩子家家如此。
现在,我时常和别人开起玩笑,讲到自己身材矮小的主要原因,大概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营养严重不良;二是肩挑背扛干农活太多。家里家外,大小农活,除了犁地、打枣、做饭和一些重体力活之外,其余大大小小、力所能及的营生我几乎都干过。其实,说我不会做饭也不很客观,起码熬钱钱饭煮洋芋的手艺我还是挺拿手的,并且经常帮家里做。只是这点雕虫小技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值得炫耀。沉重的担子究竟我要背负多久,自己心里也没底。也许三年,也许十年,也许很可能就是一辈子吧。
每年农历的5月13日,是关老爷磨刀日,更是一年四季村上孩子们特别期待的祭祀日。因为这一天中午哪,家家户户终于可以吃上一顿新鲜的炒猪肉了!祭祀的这天,照例要预备一头二、三百斤重、两年左右的黑毛肥猪作为领牲猪。小小的祭祀仪式举行完毕后,宰掉领牲猪,村上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份子。母亲准备了切好的土豆片、鲜嫩的豆角和自家擀制的粉条,便打发我去领牲现场取回自家的那份子猪肉。
来到领牲现场,发现院子里已经有不少男女老幼正在围观。铁蛋他们几个淘气鬼爬在枣树的枝杈上你一声他一声地胡乱叫喊着,大队长天顺老汉厉声喝道:你们几个还不给我快点下来!铁蛋几个仍充耳不闻,只管嘻闹。当听到天顺老汉说明天回头找汉喜校长来教训他们时,他们仿佛不约而同被蜜蜂蜇了似的,一个个哧溜溜地下到地面,站到人群的最里面顿然安生了许多。这时,只见五女的父亲胖子神贵哥手持尖刀,吆五喝六地指挥着三、四个壮年劳力将一头肥猪紧紧按倒在地。福贵一边用牙齿咬着刀背,一边往猪的两只耳朵里分别灌进半瓢净水,摁猪的人迅速起身闪开,另外又有人朝猪身上浇过去半桶冷水。猪一咕噜爬起来,摇头晃脑地转了半圈之后,端端直立原地一动不动。片刻,猪猛地来回甩动它那两只硕大的耳朵,抖动着肥胖的肚腩,水花四处乱溅,犹似天公降雨,周围的老者笑着说这下可好了。福贵一脸严肃地说:“关老爷显灵了!”说罢,他点燃两张黄纸,朝上轻轻一扬,看着飘忽不定的纸彻底化为灰烬。
起先帮忙的那几个庄稼汉,又稳稳地把刚才祭祀过的那头猪重新摁倒在一块四方四正的石板上。猪头露在沿外,它发疯般地一声接着一声猛烈地嚎叫。也许它心里明白自己面临的危险处境吧,死与生就在胖福贵的转瞬之间。猪头下面放着一个接血脸盆,盆的外侧印着“农业学大寨”五个红字。福贵在猪脖子处摸了一下,端直一刀子捅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鲜红的猪血流水般进了盆里。没过几分钟,猪一声不吭了,走完了命运赐予它好吃懒做的一生。
院里铺开一块干净的白色塑料布,杀好的猪肉每户分割成二斤二两整整齐齐摆了一排又一排;煮好的猪下水按份同样摆了一排又一排。福贵咀嚼着喷香的猪下水,吧咂着嘴巴。诱人的香味儿让我喉咙里泛起的涎水忍不住咕噜噜往下咽。每户生肉和熟食各一份。发完一家,头发花白的会计拴宝老汉就在纸上认真勾划一家。我领到自家的那份后,飞快跑回家。今天的午饭无疑是美味可口的。下一次吃肉恐怕就要等到过年的时候了,唉!
那时,我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长大后做一个像福贵一样的名副其实的杀猪匠。
我喜欢万物复苏、枝繁叶嫩、鸟语花香的春天,她总是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遐想。然而,我更喜欢五颜六色、瓜果飘香、果实累累的秋天,丰收的喜悦让生活变得更加实在和厚重。沉甸甸的谷穂堆成了一座小山,黄橙橙的玉米和红彤彤的枣儿爬满了笆篱,一袋袋晾晒好的黄豆倒进山西柳林黑瓷瓮里。土豆窖满了,菜缸满了,纸洞满了,母亲脸上的幸福满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笑容也满了。一切都是满满的。秋天仿佛陈年的酒,香气四溢。鸡鸣声,狗吠声,老黄牛的哞叫声,孩子们清脆的童唱声,拴宝老汉的拦羊声,交相呼应,此起彼伏,响遍山村。劳累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蹲在硷畔上,谈东家道西家,谈国家大事,谈天说地,无所顾忌。什么是幸福呢?这就是幸福。
过去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记忆的烟云,随着新时代急速前行的脚步,缥缥缈缈,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青山葱葱,绿水泱泱。我自豪:我生长在东方红的故乡。
亲爱的孩子们,我的宝贝儿子和女儿,当父亲断断续续地记录下自己曾经走过的沟沟坎坎的时候,也许你们正在海底捞火锅店里品尝着羔羊肥牛的美味清香;也许你们正在豪华影院里欣赏着天马行空、精彩绝伦的表演;也许你们正在寂静的图书馆里演算着一道又一道难题。你们是幸运的一代,命运的宠儿,天之娇子。你们生活在一个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生活在无比甜蜜的幸福之中。请你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眼前的幸福需要你们加倍珍惜,未来的幸福更需要你们不断地去努力创造和奋斗。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战斗在什么工作岗位,希望你们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一个自强不息和勇于奋进的人,一个无愧于革命前辈和新时代的人。